人物介绍:
杜青钢,教授,博士生导师,法国第八大学文学博士,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博士后,北京外语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,法国波尔多三大特聘教授。两度获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。曾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,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组委会主席,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。现任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法国文学研究所所长。著有《字行天下》《左岸右岸:故事法国文学》《一凡教授》等文学作品。学科研究方向:法语语言文学、中法文化比较。
邂逅科研 初心弥坚
“党叫我干什么,我就干什么。”走上法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之路,在杜教授看来,不是个体的选择,而是命运的使然。杜教授中学时便开始学习法语,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外语学院。“我那个学校是邓小平先生创立的,他说了一句话:给我们学校搞两个好苗子。”教授说道,“我们当时的口号是,我是一块砖,革命需要我往哪里搬,我就往哪里搬。我们的初心就是听党的话。”
学术之路,漫漫修远。回忆起读书时代,杜教授认为有两份经历对自己来说十分难得。在川外求学时,来自瑞士的外教带来了五千册图书,看过杜教授仿写波德莱尔的两首散文诗后,便邀请他担任自己的图书管理员。在那四五年间,杜教授阅读了上百本法语书籍,每当有同学来还书时,他都会采访其认为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。当时的他并未认为这是一个宝贵的财富,而在后来的教学和研究中越发感悟到阅读的价值。在武汉大学中法博士班学习期间,杜教授阅读了大量著作。“每个下午我可能都会到阅览室去读那么几个小时的文学著作,中国和法国现代文学几乎都被我读光了。”正是这样深厚的阅读积淀奠定了学术科研的基础。杜教授坦言初入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学术思维的转换。“我最早在法国读博士的时候,导师说你有好多很好的见解,但是跑得太快,中间的论证环节不够充分就做结论。”他举例道,怎么证明雨果文笔绚烂多彩,将司汤达的作品随便取十页,将雨果的作品随便取十页,分析其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数量,再进行对比,有充分的论据才能让自己的论述经得起推敲。
奠基学科 教书育人
作为法语教学科研带头人,杜教授主持创立了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法语专业教师的学术沙龙,每月举行一两次,迄今已坚持一年的时间。在学术沙龙上,教师们畅谈文学,碰撞思维。有一次,孟念慈老师分析翻译家胡小跃先生翻译的一位比利时作家的作品,杜教授立刻致电胡小跃先生,邀请他进行二十分钟的即兴分享。杜教授鼓励青年教师:“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,人有你有,你要做得更好,人家无的你也要有。”得益于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,在法语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法语翻译硕士点获批招生,“硕士点确实很关键,(硕士教学)对老师是个很大的锻炼,慢慢地我们学校的法语专业在整个湖北地区可以站上一个新高度。”
杜教授参加、指导法语专业教研活动
杜教授深耕讲台几十载,在教学上也颇有心得。他主张,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。在指导研究生时,他会鼓励学生自主选题,并通过阅读传记和作家作品,来全面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作家。“很多导师会让学生跟着自己走,我是大多跟着学生走。只有善于向学生学习,善于向他人学习,才能不断进步。”面对大千世界,个体始终是渺小的。“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。”
笔耕不辍 寄语青年
杜教授致力于为中法文化著书立说。聊到写作的体会时,杜教授说,“如果真得想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,我们当然要学好外语,但对自己祖宗的东西更要重视。”《道德经》是目前除《圣经》外全球外译最多的典籍,也是杜教授反复推荐的书。他表示,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向世界,熟读我国经典著作,读原著悟原理。在写作过程中,杜教授会同时阅读两类作家的著作,“一个是跟我写作风格相近的,第二个是跟我风格迥异的。我拿起笔,学习人家怎么写的,看我自己写的为什么、在哪一点上不如人家。”
对于青年学子的外语学习,杜教授提出了几点中肯的建议。首先,熟读文学作品。“读书的意义首先不在于量,有时候你读了一本好书,顶读十本书。”他建议法语专业学生在阅读时记录法国人的地道表达,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复习。“语言这个东西就得下实功夫。”同时,杜教授希望青年学生将老祖宗的东西读到骨子里。在拥有较高外语水平后,阅读古典文学经典著为外语人带来的价值是“如虎添翼、锦上添花”。
(结语)
在《字行天下》的序言中,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、法国当红作家勒克莱齐奥曾这样评价杜青钢教授:“跟随着杜青钢,我出发去历险,在中国语言神秘的世界里历险。”杜教授传播中国文化、促进中法交流的成果颇丰,他曾说过,“希望在时间的怀里,我能留下纯朴耐久的文字。”在未来,他也将继续用法语讲述中国故事、用汉语宣传法国文化,在长江和塞纳河之间做文化的摆渡人。
文:李潇洋 易涵